•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创新“宿”度丨膜材“智”变:突破“卡脖子”技术 “膜”出百亿级大产业

    2025-04-15 17:40:27 行业动态

      3月5日,习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的策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全省后发地区,近年来,宿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揽,一直在优化创新体系布局,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15条重点产业链不断开拓新质生产力赛道。在新形势下,宿迁将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即日起,速新闻推出“创新‘宿’度”系列报道,记者走进宿迁创新型企业,记录重点产业链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宿迁企业“打头阵”的信心和决心。敬请关注。

      (速新闻记者 张云 孙小明 见习记者 曹玉蓉 通讯员 陶正方)全球每5台电视机就有1台使用“宿迁双星造”的光学膜材料,信息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0%,耐弯折柔性OCA胶膜可弯折20万次……在宿迁,一个个科技含量十足的功能性膜材料产品已经悄然孕育出百亿级的膜材料产业。

      膜材料产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关键分支,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宿迁膜材料产业自1997年起步以来,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价值链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目前已经构建起从母料加工到功能膜研发、高新产品生产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经过多年的发展,宿迁膜材料产业链“羽翼已丰”,宿迁也成为全国具有非常明显规模与影响力的膜材料产业集聚地,并荣获中国双向拉伸薄膜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

      4月11日下午,记者走进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星新材”)的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离型膜生产车间,身着无尘服的工人正在一台台精密仪器前忙碌,透明的薄膜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产出。

      “MLCC离型膜对表面平滑性要求极高,膜上凸点必须严控在0.2微米以内,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据双星新材副总经理、研究所所长朱小磊介绍,MLCC离型膜制备技术门槛非常高,多年来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了打破这一“卡脖子”技术,双星新材高性能膜材料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试验,于去年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目前,公司MLCC离型膜已经实现稳定量产。

      “我们MLCC离型膜二期生产车间正在加速建设中,预计七月份可投产,三期生产车间也在加速推进,最终MLCC离型膜将形成年产20亿平方米的布局。” 双星新材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吴培服说。

      作为宿迁膜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国内聚酯薄膜行业“龙头”、全球最大的膜材料生产基地,双星新材以“不变”的引领创新,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目前,双星新材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了重要地位,国际市场占比达8.8%,也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近年来,面对日美等国家高端膜材料“卡脖子”供应,宿迁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积极编制产业“卡脖子”技术清单,通过“创新联合体”等多种形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攻克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不断抢占前沿膜材料技术制高点。双星新材等头部企业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揭榜挂帅”,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标准研发,推动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多个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

      “在当前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我们就是要拼技术、拼创新。”吴培服说,“我们要在领跑同行的基础上,继续攻坚‘卡脖子’难题。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全球前沿的技术,加强研究开发。今年,我们还会有三个产品实现技术突破。”

      在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迪克”)产品展厅,AR显示膜、绝缘隔热棉、导热硅胶……各种各样的新型膜材料让人大开眼界。

      2006年成立之初的斯迪克只是一家普通的涂布厂,基膜、胶粘剂都需要从外采购。如今,通过自主研发,斯迪克实现了基膜和胶粘剂两大核心材料的自研双轮驱动,成为高分子材料聚合、涂层配方等领域的行业领跑者。

      除了斯迪克这样的“奔竞者”,宿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集聚了大量优秀膜材料企业。在江苏群创智慧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群创智慧新材料”)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有序生产,处处是科技感十足的生产画面。

      “我们订购了国际先进的生产线条,并且拥有核心的生产技术和领先的人才队伍。”群创智慧新材料技术部负责人李永亮和记者说,该公司生产的航空航天PI膜等高功能性薄膜材料,工艺水平超过ASTM国际规定要求,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群创智慧新材料由上海森松国际、江苏斯迪克股份以及国家科技型代表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是宿迁膜材料产业链上的又一头部项目。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各种高功能性薄膜120万吨,将进一步夯实全市膜材料串点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产业优势。

      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近年来,宿迁致力于补短板、锻长板,不断的提高膜材料产业能级。为了培育更多“膜”范生,宿迁积极实施资源共享“强链”行动,做强平台支撑,积极对接省产研院资源,通过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技术委托开发等形式解决技术难题,服务膜材料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宿迁还积极开展协同攻关,去年帮助链上企业对接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7个,着力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膜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值257.84亿元,累计增速达15.69%,规上企业达6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占产业链规上企业45.31%,建有市级研发机构33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8个。双星新材、斯迪克新材料入选江苏非公有制企业创新100强、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双星新材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斯迪克新材料、景宏新材料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膜材料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离不开政企的同频共振。宿迁的膜材料产业自起步以来,便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膜材料产业基地”。通过积极进军新领域,宿迁专注于发展功能性、高端化的膜材料,不断强化和完善产业链,从而推动膜材料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

      为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我市实施《宿迁市膜材料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光学膜、创新型包装膜、新能源膜、电子膜及水处理膜这五大产业蓬勃发展,并聚焦功能性、高端化膜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立志打造全产业链、国内顶级规模且技术领先的膜材料产业聚集地。

      今年是《行动计划》实施的收官之年,宿迁逐步加强对膜材料产业的深度谋划,集中资源打造市湖滨新区、泗洪县、宿城区等产业重点区域和一批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响“中国膜城”品牌。

      紧盯国际、国内行业龙头,宿迁借助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场景,采取“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用心招引一批上游原料、中游高端功能性膜、下游组件及产业应用项目,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加快宿迁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膜材料企业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与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合作,搭建企业研发中心。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宿迁还将围绕膜材料产业链发展需求,加强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支持引导链上企业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电话咨询
    销售热线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c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