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制备方法及膜pdf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制备方法及离型膜,该非硅离型剂的制备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5%‑20%、三聚氰胺树脂1‑20%、无机酸性催化剂0.01‑2%以及余量的第一溶剂;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丙烯酸十六烷基酯30‑8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丁酯5‑3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10‑4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5‑30重量份、第二溶剂70‑300重量份、催化剂0.2‑2重量份。本发明提供的非硅离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6478588 A (43)申请公布日 2023.07.25 (21)申请号 8.9 C08J 7/04 (2020.01) C08L 67/02 (2006.01) (22)申请日 2023.04.28 (71)申请人 太仓斯迪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5400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经济开 发区青岛西路11号1幢 申请人 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72)发明人 金闯曹路黄峻冯慧杰 蒋晓明陶然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69 专利代理师 徐晨 (51)Int.Cl. C09D 133/08 (2006.01) C09D 161/28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54)发明名称 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 剂、其制备方法及离型膜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 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制备方法及离型膜,该 非硅离型剂的制备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丙 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5%‑20%、三聚氰胺树脂 1‑20%、无机酸性催化剂0.01‑2%以及余量的第 一溶剂;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的制备原料按 重量份计包括:丙烯酸十六烷基酯30‑80重量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丁酯5‑ 3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10‑40重量份、长链烷基 二元醇5‑30重量份、第二溶剂70‑300重量份、催 化剂0.2‑2重量份。本发明提供的非硅离型剂,具 A 有低离型力、高残余、耐溶剂性和耐候性优异等 8 特点,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现规模生成。 8 5 8 7 4 6 1 1 N C CN 116478588 A 权利要求书 1/2页 1.一种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特征是,其制备原料按重量 百分比计包括: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5%‑20%、三聚氰胺树脂1‑20%、无机酸性催化剂 0.01‑2%以及余量的第一溶剂; 所述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丙烯酸十六烷基酯30‑8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丁酯5‑30重 量份、丙烯酸羟乙酯10‑4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5‑30重量份、第二溶剂70‑300重量份、催 化剂0.2‑2重量份。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特征是,所 述第一溶剂为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特征是,所 述无机酸性催化剂为盐酸。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特征是,所 述长链烷基二元醇为氢化二聚体二醇、蓖麻油多元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特征是,所 述第二溶剂为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且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2:1‑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特征是,所 述催化剂为偶氮二异丁腈。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非硅离型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 下步骤: S1、制备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 将30‑80重量份丙烯酸十六烷基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30重量份甲基丙烯 酸丁酯、10‑4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5‑3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加入到70‑300重量份的第 二溶剂中,均匀搅拌,然后加入第一批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5‑20min,升温至60‑70℃,反 应2‑10h,加入第二批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75‑85℃,反应1‑4h,加入第三批偶氮二异丁腈, 继续反应1‑4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S2、按将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三聚氰胺树脂、无机酸性催化剂加入第一溶剂中, 搅拌5‑30min,得到所述非硅离型剂。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硅离型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 将30‑80重量份丙烯酸十六烷基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30重量份甲基丙烯 酸丁酯、10‑4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5‑3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加入到70‑300重量份的第 二溶剂中,均匀搅拌,然后加入第一批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 加入第二批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80℃,反应2h,加入第三批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 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S2、将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三聚氰胺树脂和盐酸加入丁酮中,搅拌5‑30min,得到 所述非硅离型剂;其中,按重量百分比计,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为5%‑20%、三聚氰胺 树脂为1‑20%、盐酸为0.01‑2%,其余为丁酮。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硅离型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 2 2 CN 116478588 A 权利要求书 2/2页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乙酯、 10g长链烷基二元醇加入到150g的第二溶剂中,均匀搅拌,然后加入0.3g偶氮二异丁腈,搅 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80℃,反应2h,加入 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S2、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搅 拌15min,得到所述非硅离型剂。 10.一种离型膜,其特征是,其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硅离 型剂涂布在基膜上,然后在100‑150℃下烘烤0.5‑3min,得到所述离型膜。 3 3 CN 116478588 A 说明书 1/6页 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制备方法及 离型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离型剂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 离型剂、其制备方法及离型膜。 背景技术 [0002] 离型剂是为避免压敏胶粘在基材上,而在基材与压敏胶之间施加的一层隔离涂 层,使得压敏胶能顺利从基材上剥离开,如有机硅离型剂、氟素离型剂、非硅离型剂等,是我 国胶粘剂行业赖以支撑的配套材料。有机硅离型剂离型力低,但是,易发生硅转移、残余相 对较低,而氟素离型剂虽然离型力低,耐温性优异,但是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然而,传统的非硅离型剂,后处理过程复杂,成本高,离型力高,耐候性差。如:多层陶 瓷电容MLCC离型膜对低离型力、耐高温性、残余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因此,开发出一种低离型 力、高残余、成本低、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用于拓宽离型膜的应用就很重要了。 [0003] 专利CN 114014959B公开的一种离型力和熔点可调的非硅离型剂及其制备方法, 其使用非极性溶剂,二甲基亚砜作为反应溶剂,十八烷基异氰酸酯与聚乙烯醇发生亲核加 成反应制备非硅离型剂。该方法制备的非硅离型剂后处理需要加入大量甲醇进行醇析,同 时使用在线过滤工艺,过程较为复杂。而且,非硅离型剂使用时需要即配即用,并加热, 长时间放置粉末易析出,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场景范围。 [0004] 专利CN 111471366B公开的一种溶剂型耐高温非硅离型剂及其制备方法,其通过 添加活性胺、碱类催化剂、刚性环丙烯酸单体、长链丙烯酸单体,经过多个反应阶段、加入异 氰酸酯固化得到最终产品。该离型剂的制备过程复杂,反应过程难以控制。离型力较大,难 以剥离,难以满足多层陶瓷电容MLCC离型膜对低离型力的要求。 [0005] 所以,现在有必要对现存技术进行改进,以提供更可靠的方案。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上述现存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低离型 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制备方法及离型膜。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 优异的非硅离型剂,其制备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5%‑20%、 三聚氰胺树脂1‑20%、无机酸性催化剂0.01‑2%以及余量的第一溶剂; [0008] 所述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0009] 丙烯酸十六烷基酯30‑8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丁酯5‑ 3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10‑4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5‑30重量份、第二溶剂70‑300重量 份、催化剂0.2‑2重量份。 [0010]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溶剂为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 优选的是,所述无机酸性催化剂为盐酸。 4 4 CN 116478588 A 说明书 2/6页 [0012] 优选的是,所述长链烷基二元醇为氢化二聚体二醇、蓖麻油多元醇中的一种或两 种。 [0013]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溶剂为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且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 为2:1‑1:2。 [0014] 优选的是,所述催化剂为偶氮二异丁腈。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非硅离型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 骤: [0016] S1、制备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 [0017] 将30‑80重量份丙烯酸十六烷基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30重量份甲基 丙烯酸丁酯、10‑4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5‑3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加入到70‑300重量份 的第二溶剂中,均匀搅拌,然后加入第一批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5‑20min,升温至60‑70 ℃,反应2‑10h,加入第二批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75‑85℃,反应1‑4h,加入第三批偶氮二异 丁腈,继续反应1‑4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0018] S2、按将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三聚氰胺树脂、无机酸性催化剂加入第一溶剂 中,搅拌5‑30min,得到所述非硅离型剂。 [0019] 优选的是,所述的非硅离型剂的合成方法有以下步骤: [0020] S1、制备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 [0021] 将30‑80重量份丙烯酸十六烷基酯、2‑2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30重量份甲基 丙烯酸丁酯、10‑40重量份丙烯酸羟乙酯、5‑30重量份长链烷基二元醇加入到70‑300重量份 的第二溶剂中,均匀搅拌,然后加入第一批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 应6h,加入第二批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80℃,反应2h,加入第三批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 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0022] S2、将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三聚氰胺树脂和盐酸加入丁酮中,搅拌5‑30min, 得到所述非硅离型剂;其中,按重量百分比计,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为5%‑20%、三聚 氰胺树脂为1‑20%、盐酸为0.01‑2%,其余为丁酮。 [0023] 优选的是,所述的非硅离型剂的合成方法有以下步骤: [0024] S1、制备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 [0025]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 乙酯、10g长链烷基二元醇加入到150g的第二溶剂中,均匀搅拌,然后加入0.3g偶氮二异丁 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80℃,反应2h,加 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0026] S2、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 中,搅拌15min,得到所述非硅离型剂。 [0027]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离型膜,其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如上所述的非硅离型剂 涂布在基膜上,然后在100‑150℃下烘烤0.5‑3min,得到所述离型膜。 [002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9] 本发明提供的丙烯酸多元醇酯系列离型剂,具有低离型力、高残余、耐溶剂性和耐 候性优异等特点,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现规模生成,既解决了传统非硅离型剂存在的离 型力高的问题,又解决了后处理工艺复杂的问题,具有很好的额应用前景。 5 5 CN 116478588 A 说明书 3/6页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 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31]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2] 下列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列实施例中所 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 按照常规条件或者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 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33] 实施例1 [0034]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 乙酯、10g氢化二聚体二醇、150g的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4: 1)加入到配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氮气通路的四口烧瓶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然后 加入0.3g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 温至80℃,反应2h,加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 元醇共聚物; [0035] 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 搅拌15min,得到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 [0036] 将该非硅离型剂涂布在PET基膜上,涂布厚度为500nm,然后在120℃下烘烤1min, 得到所述离型膜。 [0037] 实施例2 [0038]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30g丙烯酸羟 乙酯、10g氢化二聚体二醇、150g的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4: 1)加入到配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氮气通路的四口烧瓶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然后 加入0.3g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 温至80℃,反应2h,加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 元醇共聚物; [0039] 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 搅拌15min,得到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 [0040] 将该非硅离型剂涂布在PET基膜上,涂布厚度为500nm,然后在120℃下烘烤1min, 得到所述离型膜。 [0041] 实施例3 [0042]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 乙酯、20g氢化二聚体二醇、150g的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4: 1)加入到配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氮气通路的四口烧瓶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然后 加入0.3g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 温至80℃,反应2h,加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 元醇共聚物; [0043] 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 6 6 CN 116478588 A 说明书 4/6页 搅拌15min,得到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 [0044] 将该非硅离型剂涂布在PET基膜上,涂布厚度为500nm,然后在120℃下烘烤1min, 得到所述离型膜。 [0045] 实施例4 [0046]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 乙酯、10g蓖麻油多元醇、150g的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4:1) 加入到配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氮气通路的四口烧瓶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然后加 入0.3g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温 至80℃,反应2h,加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 醇共聚物; [0047] 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 搅拌15min,得到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 [0048] 将该非硅离型剂涂布在PET基膜上,涂布厚度为500nm,然后在120℃下烘烤1min, 得到所述离型膜。 [0049] 对比例1 [0050] 将65g丙烯酸十六烷基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 乙酯、150g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4:1)加入到配有冷凝管、 温度计、搅拌器、氮气通路的四口烧瓶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然后加入0.3g偶氮二异丁 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80℃,反应2h,加 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 [0051] 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 搅拌15min,得到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 [0052] 将该非硅离型剂涂布在PET基膜上,涂布厚度为500nm,然后在120℃下烘烤1min, 得到所述离型膜。 [0053] 对比例2 [0054] 将65g丙烯酸月桂酯、5g甲基丙烯酸甲酯、10g甲基丙烯酸丁酯、20g丙烯酸羟乙酯、 10g氢化二聚体二醇、150g的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丁酮的质量比为4:1)加 入到配有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氮气通路的四口烧瓶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然后加入 0.3g偶氮二异丁腈,搅拌分散10min,升温至70℃,反应6h,加入0.1g偶氮二异丁腈,升温至 80℃,反应2h,加入0.05g偶氮二异丁腈,继续反应2h,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丙烯酸多元醇 共聚物; [0055] 将6g丙烯酸树脂多元醇共聚物、1g三聚氰胺树脂和0.01g盐酸加入30.6g丁酮中, 搅拌15min,得到低离型力、高残余、耐候性优异的非硅离型剂; [0056] 将该非硅离型剂涂布在PET基膜上,涂布厚度为500nm,然后在120℃下烘烤1min, 得到所述离型膜。 [0057] 以下对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2制得的离型膜产品做性能检验测试。 [0058] 1、20min、24H离型力测试方法:标准胶带日东31B贴合于离型面,用2kg滚轮来回滚 压两次(300mm/min),然后在室温(23±2℃,相对湿度50%)下放置20min、24H,然后用万能 拉伸试验机以300mm/min进行180°剥离,测试3次,取平均值,记为20min、24H离型力。 7 7 CN 116478588 A 说明书 5/6页 [0059] 2、20H老化离型力测试方法:标准胶带日东31B贴合于离型面,用2kg滚轮来回滚压 两次(300mm/min),然后放置于55℃烘箱中,老化20H后取出室温放置2H,然后用万能拉伸试 验机以300mm/min进行180°剥离,测试3次,取平均值。 [0060] 3、残余测试方法:标准胶带日东31B贴合于离型面,用2kg滚轮来回滚压两次 (300mm/min),然后放置于55℃烘箱中,老化20H后取出室温放置2H,把测试样品上的日东 31B揭下来贴在标准钢板上,用2kg滚轮来回滚压两次,静置20min后测试剥离力,记为A1。标 准胶带日东31B贴合于离型标准钢板,用2kg滚轮来回滚压两次(300mm/min),静置20min后 测试剥离力,记为A2; [0061] 残余SA%=(A1/A2)×100%。 [0062] 4、环测离型力测试:将离型膜置于温度85℃、相对湿度85%的烘箱内72H,取出离 型膜。按照以上方法测定20min,24H,20H老化环测离型力。 [0063] 测试结果如下表1和表2所示: [0064] 表1 [0065] [0066] [0067] 表2 8 8 CN 116478588 A 说明书 6/6页 [0068] [0069] 通过实施例1‑4的测试结果能看出,实施例1‑4制备的离型膜离型力低,残余高, 且具备优秀能力的耐候性能。 [0070]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对比例1中的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的制备原料中未 添加氢化二聚体二醇。通过对比例1与实施例1、实施例4的测试数据可以说明,含双键的长 链烷基二元醇:氢化二聚体二醇、蓖麻油多元醇作为共聚单体可以大幅度降低离型剂的离型 力,主要是由于长链烷基迁移到PET薄膜表面,提供了较低的离型力。 [0071]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对比例1中的丙烯酸多元醇共聚物的制备原料中,采 用丙烯酸月桂酯代替实施例1中的丙烯酸十六烷基酯。通过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测试数据 可以说明:当丙烯酸树脂共聚物中长链烷基酯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时,与丙烯酸月桂酯相 比,具有更加优异的离型效果。 [0072]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 运用,它可完全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 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 于特定的细节。 9 9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按照每个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AUTOSAR_SWS_SAEJ1939NetworkManagement电子行业标准.pdf
AUTOSAR_SWS_PlatformTypes电子行业标准.pdf
AUTOSAR_SWS_WatchdogDriver电子行业标准.pdf
AUTOSAR_SWS_WirelessEthernetDriver电子行业标准.pdf
AUTOSAR_TR_TimingAnalysis电子行业标准.pdf
Continental_AUTOSAR Center电子行业标准.pdf
EB_AUTOSAR Tooling in practice电子行业标准.pdf
2023年01月华夏银行宁波分行招考私行理财经理岗工作人员上岸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docx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9047-2021HDPE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